当前位置 :首页 > 红会动态

    彰显博爱 祭奠英灵 泸州缅怀纪念遗体器官捐献者(图文)
    * 发表时间 : 2016-03-31 20:30:29 * 浏览 :

    331上午,我市举行“2016年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”。本次活动由市红十字会、市卫计委、市民政局主办,西南医科大学、泸州市南寿山墓园管理处协办。活动现场,去年以来到现在的4名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家人、朋友等与志愿者一起,祭奠捐献者们的英灵,深切缅怀和纪念捐献者们高尚的情操。市政协副主席、西南医科大学校长、市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何延政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、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汪永灵出席活动并为博爱园镌刻2015年遗体器官捐献者揭幕。

    “遗体器官捐献,是用自己的躯体,架起通往医学科学殿堂的桥梁,是用生命最后的余温,挽救他人的生命,是用最博爱的胸怀谱写人间最精彩的乐章……请大家为捐献者们默哀,在清明节来临之际,为他们献上一束献花,寄托我们的哀思……”。今日上午,在南寿山墓园红十字博爱碑纪念园,数十名红十字志愿者和4位遗体器官捐献者冷仕江、骆国虎、罗红梅、周开华的部分家属和亲朋,佩戴哀念胸花,手捧菊花,在捐献纪念墙前默哀、鞠躬,敬献鲜花,以此来祭奠捐献者的英灵,缅怀他们高尚的情操。当天上午,罗红梅的女儿和丈夫现场进行自愿无偿捐献遗体登记。

    据介绍,我市遗体器官捐献报名登记、接收等工作从2010年开始逐步规范,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,近年来,实现遗体捐献8例,眼角膜捐献11例,实现器官捐献1例。从2015年到目前,全市共有4名志愿者捐献遗体器官。去年11月,古蔺县永乐镇农民工冷仕江市我市实现器官捐献的第一任。33岁的冷仕江在浙江温州不幸身亡后,成功捐献了肝脏1个、肾脏2个、眼角膜2只,救治了6名病人。冷仕江的生命也在6名病人中得到延续。

    据悉,为了纪念捐献者的高尚情操,弘扬人道、博爱、奉献精神,南寿山墓园管理处投资数十万元,于2012年建成了红十字博爱碑纪念园。目前,博爱园上已经有10名捐献者的名字上墙,他们有工人,有农民,有老人,也有年轻人。在这每一个名字的背后,都聚集着一个家庭,聚集着几多温情,聚集着无限的思念。

    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林青松告诉记者,目前,我市报名登记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近100人,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,受到社会各界志愿者的广泛范支持和参与。“遗体和器官捐献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公益事业,根本目的是为我国的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服务,为一些器官功能丧失者提供置换的可能,使他们恢复健康。医学是一门实践性、科学性很强的学科,遗体是医学教育必可不少的重要资源,是培养高素质医学生的必备条件。在市红十字会的大力支持下,目前在西南医科大学登记遗体捐献的志愿者达40多例,成功接收8例。我们学校的遗体接收站24小时值班,随时做好遗体接收工作。去年,广元利州区62岁的志愿者党宇去世后,也将遗体捐献给了西南医科大学。我们希望通过对遗体器官捐献的宣传,让更多志愿者加入一体和器官捐献的公益事业,为医学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。”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龙汉安如是说。

    他们的故事

     

     

      “33岁的儿子走了,我们把他的肝脏、肾脏、眼角膜捐献出来,延续了他人的生命,我们也存有一丝念想……”今天上午,冷仕江的父母摸了摸博爱园墙上儿子的名字,为儿子上了一炷香。33岁的儿子因患脑肿瘤去世四个多月了,但他们却从来没有觉得儿子离去,他们的大爱,让儿子的肝脏、肾脏拯救他人生命。

    冷仕江是古蔺县永乐镇山落村二组人,有一个7岁多的女儿。“儿子初中毕业后就出去打工了,前两年将老家的房屋翻修,欠了一笔债,他到新疆砖厂打工,后来去浙江一家制衣厂上班,一个多月后就发病了。”冷仕江的父亲冷朝康告诉记者,儿子和女友未婚生了一个孩子,孩子一岁多时,他和女友分手了,这些年一直没有成家。为了让家人和女儿过得好一点,他努力打工。去年10月,冷仕江在浙江上班时,头痛,身体不舒服,到医院检查,脑部长了肿瘤。“做完手术,他一直昏迷不醒,只能通过氧气管看见微弱的呼吸。昏迷10天后,专家组鉴定他已经脑死亡,无法医治。这对我们的打击太大了。”冷朝康告诉记者,为了给冷仕江治病,家里又一次负债,不得不放弃治疗。

    “浙江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,可以把儿子的肝脏、肾脏、眼角膜捐献出来,这是一件大好事,可以挽救其他人的生命。”一辈子在农村生活的冷朝康第一次听说人死了捐献器官还有用,他通知冷仕江的母亲从古蔺赶到浙江商量。最终,两人决定捐献儿子的器官。“儿子走了,他的器官救了更多的人,这是留给我们最后的念想,总觉得儿子还活在这个世上。”冷朝康说,冷仕江活着的时候喜欢帮助他人,邻居、朋友们都喜欢他,他为儿子做的这个决定,九泉之下的儿子一定会很乐意、很高兴。

    患病十多年 她走后捐了遗体

    魏娉婷身穿黑衣,胸戴白花,在博爱园前,她深深的鞠了一躬。她的母亲罗红梅是遗体捐献者之一。今年正月初一早上,48岁的罗红梅身患系统性红斑狼疮抢救无效去世,丈夫和女儿圆了她捐献遗体的心愿。罗红梅是川南机械厂的一名职工,2003年患了红斑狼疮,坚强的她挺过了十余年,病情逐渐平稳。在她生病期间,一直兢兢业业坚持带病工作。但病魔是无情的,20143月她的病情恶化,经北京医院抢救挽回了的生命。“妈妈给我、爸爸、她的同事说,她的病无法根治,如果有一天不行了,要捐献遗体,用于医学研究和教学。”

    今年一月,罗红梅的病情再次恶化,出现昏迷等症状。魏娉婷和她的父亲开始给外公、外婆做思想工作,希望得到老人的支持,一起完成罗红梅的心愿。“外公很快就同意了,外婆是两三天后才同意的,在妈妈离开前,终于说服了老人家。”虽经多方努力,却无法挽回罗红梅的生命,

    28大年初一早上,她永远离开她的家人和朋友。遵照罗红梅的嘱托,在父亲及外公外婆的支持下,全家人共同完成了她的遗愿,将遗体捐赠给西南医科大学。“妈妈去世时,她单位的领导、同事、朋友两百多人来为她送行,都为她有这样的决定而感动。”

    今天上午,面对脚下的青山绿水和庄严的博爱园,魏娉婷和她的父亲魏晋勇进行自愿无偿捐献遗体登记,百年之后也当作为一名光荣的捐献者,为祖国的医疗教学事业,为救治更多的病人,做出最后的贡献。

    欲捐遗体 他一波多折

    头发花白的喻敬德,长江液压件厂退休的他已经73岁了。今天上午,他自发参加清明节缅怀纪念遗体器官捐献者活动,向遗体器官捐献者鞠躬、献花。“我和我的女儿都登记自愿捐献遗体,我们逝世后要为医学研究和延续他人的生命,为社会做出最后的贡献。”在博爱园前,喻敬德老人低声诉说着。

    “我以遗体捐献自愿者的身份,向捐献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,也向这几位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家属表示深深的敬意,是你们的勇气、决心和爱心成就了捐献者,是你们执行了死者生前的遗愿,才实现了死者的夙愿。遗体捐献是冲破世俗的观念,为医学研究作贡献,捐献出器官为拯救他人生命,让他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的善事。”喻敬德告诉记者,十多年前,从报纸上得知武汉市有一群遗体捐献志愿者,自愿在逝世后捐献遗体及器官,这深深地感动着他。此后,他更加关注相关报道。2008年,国家出台了十个城市器官捐献试点办法,喻敬德捐献遗体的愿望更加强烈。200931日,四川省红十字会眼库成立,接收眼角膜捐献,喻敬德立即向省红十字会眼库寄出申请,愿意逝世后捐献眼角膜,并得到家属同意,成为眼角膜捐献自愿者。2011415日,喻敬德亲自到成都,向成都市红十字会提出申请,自愿在逝世后无偿捐献遗体及所有器官,经递交申请给法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后,获准成为了一名不具备成都户口的外市遗体捐献自愿者。2013年,泸州、南充成为四川省除成都市以外可以办理遗体捐献的城市,喻敬德立即向原遗体接收单位办理了接收单位变更手续,现成为市红十字会登记的遗体捐献志愿者。

    在喻敬德的带动下,一位年轻人成为四川省第109位眼角膜自愿捐献者。2015年夏,他的女儿也成为泸州市红十字会登记的遗体捐献志愿者。“感谢我们的家人,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,才能实现逝世后捐献遗体器官,为医学研究和延续他人生命,为社会作出最后贡献的愿望。”

    记者手记

    人走了 让生命的意义延续

    遗体和器官捐献造福人类,是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的重要体现。遗体和器官捐献在国外是一个很普通的事情。在法国,只要车祸死亡者没有特别声明,都视为同意捐献器官;澳大利亚的驾照持有者约80%都愿意签署遗体器官捐献书;在英国,这一比例约为45%。英国王妃戴安娜在弥留之际曾口授了捐献有用器官的遗嘱。她的肺、肝、双肾、胰脏、眼角膜和部分皮肤分别使法国、比利时、英格兰和荷兰四国的8名患者受惠;在美国,公民考驾照时要回答“是否愿意捐赠器官,捐赠部分还是全部”。

    人的生命,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更为弥足珍贵,然而,遗体与器官捐献的行为却使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,获得永恒。让我们欣喜地看到,在我市,遗体捐献被越来越多的接受,遗体捐献者用行动感化了世人,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无私,什么是奉献,什么是大爱,更多的生命也因此而得以延续。

    (文稿来源:泸州晚报记者 周丽)

     

     

    淳朴的父母 大爱捐出儿子器官